别再捂着钱袋了:拉动内需前提是大家真有钱
第一财经周刊
香港人习惯把来自内地的购物者称为“血拼一族”,仿佛看穿了他们积久而发的消费热情背后的苦涩。中国内地人挣得少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了,但当全球性经济危机席卷而来时,这件事却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近日公开给出了建议。他认为政府一直强调的增加消费的提法之所以不能实现,其原因简单:老百姓的兜里没有钱。而应对之道,则是“政府应降低个人所得税以及为企业减税。企业减的税转移到职工工资里面去,这样老百姓收入增加,启动消费就容易多了”。
可以看到,现在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衰退,曾经富有的美国人兜里也没钱了,如果中国人自己的腰包里也掏不出钱来,那么中国的经济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国家主席胡锦涛日前警告说,全球金融危机正在削弱中国在外贸方面的竞争优势,它将是对中国政府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的考验。
中国政府正在努力提振内需,最近还推出了一项金额达人民币4万亿元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用于政府和民间领域的公共工程和社会项目支出。而在加大政府投资之外,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无疑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尴尬的事实是,占据国民消费主体的城市居民—公司人的兜里并没有多少闲钱。一位普通公司人的月收入大致是这样分配的:假设其税前月收入为1万元,那么将有775元左右用于纳税,2250元左右用于缴纳“三险一金”,还有四五千元用于缴纳房贷或存款买房,余下的钱除了维持基本生活外还够做些什么?
是什么套牢了他们未来二三十年的消费力?对于大部分公司人而言,不是在努力还贷就是在努力储蓄首付。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确实具备很高的拉动经济(特别是财政收入)的能力,尤其是从短期来看—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透支了居民消费所导致的。
与苦哈哈的房奴(看看房奴们的故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拥有高额外汇储备和财政收入的国家形象。目前中国是全球第三、亚洲第一的高赋税国—结论来自《福布斯》杂志发布的2007年“全球税负痛苦指数排行榜”,其所谓的税负痛苦指数是根据各地的公司税率、个人所得税率、富人税率、销售税率/增值税率,以及雇主和雇员的社会保障贡献等计算而得,指数越高表明痛苦程度越高。
显然,政府所习惯的分配方式是,先将财富汇聚至国家的大口袋,再通过各种财政补贴的方式将其分配下去,比如,进行某种投资,或者帮助一些陷入危机的国有企业渡过难关。而这一做法有时会出现不公正的情况—很多时候,你很难分辨一个处于危机中的公司究竟是政策性的亏损,还是经营性的。如果是后者,那么国家拿所有纳税公司和纳税人的钱去补贴某个亏损的行业或者公司,恐怕就不那么合理了。
据国家财政部提供的数据,近几年,中国财政收入的增速几乎是GDP的两倍;2007年,中国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前一年的18.79%提高为20%,而财政收入中85%左右都来自于税收。如果国家能够适当通过减税的方式调节财富分配,也许会有助于缓解一直以来内需不振的现象,使得中国经济步入更良性的循环。
不管怎么说,政府正在不断尝试。在国务院出台刺激经济拉动内需的“国十条”之后,有消息称,财政部和国税总局已经将起草的有关上调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的方案上报国务院。个税调整政策有可能在年内出台。
但如果如一些媒体所预测的,此次国家对个税调整仅限于将起征点提高到3000元,那对解决中国眼下的经济难题又能有多大帮助呢?也许,在减税这个问题上,政府应该像温家宝总理在谈及扩大内需时所提到的“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是时候考虑让利于民了。 (本文来源:第一财经周刊 作者:李洋)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