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良机真的到来了吗?
网易商业频道
《北大商业评论》正略钧策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丛寰宦专访
《北大商业评论》:目前,中国很多产业分散、结构效率低的现象比较严重,有人就认为金融危机为中国企业提供产业集中度创造了一个大好时机,也许会引起中国企业新一轮的并购浪潮,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丛寰宦:理论上,经济下滑的时候并购成本应该更低,并购的数量和频率会更高,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原因有两点:第一,人们对危机的认识度不一样。在经济衰退刚开始的时候,人们往往没有感知,等到危机真正显现出来的时候又非常恐慌,甚至被放大。此时企业通常采取的战略是收缩的,淘汰落后产能、加强集中度等,实际上都是收缩策略。这种情况下,并购发生的频率和次数不会太多。第二,对资产价格是否到底的不确定使得人们不愿意出手做这个事情。第三,抵抗经济风险的本能反应是保现金流,在这种时候,有并购想法的企业内部意见不能完全统一。
中国很多产业重复、分散、效率低,这的确是实际情况。通过并购、重组来淘汰落后,提高产业集中度,这的确也是一个手段。但对于金融危机对中国提高产业集中度是否是一个大好时机,我想打一个比方,就好比生病和健康的关系。你每一次生病,当病能治好的时候,你的抵抗力也会增加,从这个角度来看,好像是生病促进了健康。但我们遵循健康的办法绝对不是靠得病来促进健康,而是靠不断地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键康饮食等方法。同样,经济危机是否能促进产能的调整,并且促进并购活动的展开,这没有必然的关系。但经济危机会导致什么呢?会导致一些效率相对低下的企业,或者管理不善的企业面临被淘汰的过程。
《北大商业评论》:有些专家认为此时是中国企业实施海外并购的好时机,但还有很多人认为中国企业现在并不具备海外并购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应该怎么看待海外并购或海外扩张?
丛寰宦:我们所指的海外并购是企业战略所需要的东西,要么在技术、资源,要么在市场、渠道,或者规模、产能上得到一种提升,它往往是企业的发展战略,或者是确定多元化战略之后,把并购作为战略的一个实施措施和手段。
至于说现在是不是适合海外并购?这要看你的战略是什么,是不是需要海外并购。海外资产是高是低,海外企业是好是坏,这跟你没有关系,它不构成你决策投资的必然因素,只是最后决定选择的一个参考因素。国内市场是不是已经饱和,国内市场的发展是否有问题,是否需要在国际市场上去获得国内市场得不到的东西,这些才是决定并购最关键的因素。
如果已经有了并购的打算,我的建议就是,现在可能还没到收网的时候,但是确实应该准备出海了。这次经济危机的特点是很沉,来得迅速凶猛。当然也有可能像寒流一样,降温降得很快,非常地冷,但是去得也可能迅速。我不能预测这次经济危机会持续多长时间,但还是那句话,可能不到收网的时候,但要把船准备好,不能等到想收的时候再去考虑这个事情,那时就晚了。
《北大商业评论》:企业在并购之前,或者说出海之前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丛寰宦:首先,必须要有很明确的战略。尤其是在经济大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很多战略都需要调整或重新制定,更要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战略是什么。有些企业有国际化想法和准备,但是当时的情况不允许,资产价格过高,或者有些政策上的问题。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国外的企业或政府会有一些限制政策,但现在这些因素的影响正在降低,所以,要赶快明确自己的战略。
第二,要借助一些专业机构进行详尽的调查,做到知己知彼。知己可能容易一些,而知彼,对于国外我们还是很陌生的,要认真研究,并且对所选择对象的各方面进行充分的研究。
第三,要控制好风险。
第四,如果前面这些条件都具备,或者做的工作都非常扎实,此时最需要的就是决心。
《北大商业评论》:企业不管在国内并购,还是在国外并购都会遇到一些挑战,那么并购之后会遇到哪些问题?该如何解决?
丛寰宦:我处理过很多国内的并购案例,总结出在并购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点的整合工作:财务整合、战略整合、管理整合和文化整合。财务整合比较容易,大部分是资产的审查、审计工作,通过专业的机构,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做就是了。通常后三个整合比较困难。
我把战略整合看成认识上的统一。也就是并购和被并购方的战略要形成一致,双方在并购前都是带有自己的想法的,并购完之后,这两个想法要统一在一起。当时的统一只是成交价格的统一,而战略是长远的考虑,所以并购方和被并购方战略上要形成统一,大多数情况下被并购方往往要服从并购方。
管理的问题,应该是优势的互补。刚开始并购的时候,双方可能是资源互补,没有达到管理互补。如何把好的企业管理经验成功地复制、或者引入到相对弱的一方,这个工作比较难做。
要使并购企业和被并购企业形成一个企业,文化是最底层的东西,如果能达到文化融合,或者达到以上几点,我觉得并购就算真正成功了。
但是要做到这几点非常难,我想给几个建议:第一,并购方要善于学习。多关注并购成功的案例,去发现和学习他们在并购过程当中采取的办法和手段。第二,当你决定去并购一个企业时,就跟开分店一样,要提前做好储备工作,通常是人才的储备。这一点我觉得制造业要向服务行业多学习,一些连锁型的服务企业,他们在扩张之前,经常会做好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储备,比如一个店里多配备一些人员,像必胜客、KFC,还有苏宁、国美这方面都做得比较好。第三,要借助各类专业机构。在会计、法律、管理等专业机构的帮助下,并购可能会进行得更好、更顺利一些。有些企业在并购过程中通常忽视这一点,但要相信经验是很重要的。
《北大商业评论》:根据您的判断,中国哪些行业或企业适合在此时出手并购?应该注意什么?
丛寰宦:这就跟选股票一样。如果真是一次大的危机,没有哪个企业能够幸免,没有哪个行业能逃过去,无非是影响的大小而已。同样,机会也是一样的,不存在说某一个行业怎么样,某一个行业不怎么样。
结合我们国家产业的布局情况,在已经发生国际化转移的产业,那么海外并购的时候要小心了。比如电子、家电这类的,还有一部分制造业,它们已经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可能在中国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和生产能力。这样的行业,在进行海外并购的时候要考虑值不值的问题。为什么它从发达国家转移到中国来,一定是从技术储备、人员、成本、资源等各方面来看,中国的环境更适宜这个行业的发展。如果已经发生大的产业转移,就不要逆规律而走。
对于想获得海外渠道和海外技术的一些企业,在经济条件好的时候,会受到国外政策压制,现在可以看看有没有机会。比如过去中国机床产业的发展一直受限制,特别是重型和大型机床,技术上没有重大突破,完全靠自己发展,速度就太慢,而直接得到别人的合资和技术转移也比较困难。但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整个世界机床行业面临大调整,那时中国一些机床厂,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并购了很多世界先进的机床企业,获得了一些渠道和技术储备,对中国的上一轮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大作用。
资源类的行业也可以考虑一下,比如石油和某些矿产资源。尽管有经济调整,但是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没有结束。这次金融危机打乱了我们的轨迹,但在将来的恢复过程中,以前遇到的问题可能又会出现,比如资源紧缺、资源价格过高,甚至外国人拿资源威胁整个产业发展,此时可以适当做一些储备和并购。
《北大商业评论》:日本企业很懂得利用时机,在欧美金融业不景气的时候出手并购,进行业务扩展。近期,日本最大的银行集团三菱UFJ用90亿美元购入了摩根士丹利银行21%的股份,日本野村证券收购了雷曼兄弟亚洲的证券和投行业务。您认为这些企业的并购行为是否值得中国企业学习,尤其是那些在经济低迷时期资金充裕的企业?
丛寰宦:这些案例还没有尘埃落定,我们还在观望。但要注意,日本这些大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要比我们高得多,而且他们是受过教训的。
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时候日本企业对大量美国产业进行收购,后来在网络泡沫的时候,损失很大。这些企业都有一些特点,首次国际化视野很高,参与国际化交流经验非常丰富。其次,他们对世界经济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程度非常高。现在中国企业可能不缺少钱和机会,但我们真正经历过一次经济危机吗?现在我们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非国有体制的经济成分越来越多,他们大多数没有经历过经济危机的洗礼。没有经历过,你就不知道海有多深,只有天天住在海边才知道海有很平静的时候,也有波涛汹涌的时候,否则你只能看到事物的一面,这种东西是我们缺少的。
我认为即便是错过这个机会,也比贸然进入要好,当你对它没有把握和驾驭的能力时,不如做一个旁观者、或者投点小钱玩一玩都可以,但千万不要冒然学别人或看着眼红。不能说现在日本人在投资将来挣大钱,中国为什么不投?我们还不成熟,需要要多见识和经历一下,中国的发展潜力是很大的,何必一下子都抛进去呢?我们在旁边学习,这样很好,所以不要看别人做什么,我们就一定要做什么。
对于确实有兴趣想做这个事情的企业,我认为应该把并购的标准放在如何真正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规模和市场都只是一种结果。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判断能力,比方说并购方的生产能力很强,就认为并购完后,能把自己的生产能力转移过去,把被并购方的机器设备产能利用到最高,实际上可能不是这样。当真正并购完后,才发现把自己的东西转移过去都非常难,更不要说把别人的东西添加到你的企业里来,能不能消化,这也是一个问题。所以,并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但要看并购谁、能不能并购,还要看能不能消化?花大力气挖一个东西,拖不回来,有什么用,还不是烂在山里了?所以对并购的认识不只是在能否成交上,还要多想想以后的事情。
《北大商业评论》:在这次全球经济衰退中,如果中国企业有一些并购,您觉得会不会有新的趋势,或者新的特征?
丛寰宦:从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中国企业并购的特点,一是政府推动相对多一些,二是以做大和做强为目标的并购比较多,这跟当时经济增长的特点有关系。一个经济周期之内一定会有一个并购高潮,下一轮的并购活动,一定是跟下一轮的经济增长特点相关。
首先,我们期望政府主导型的并购比例减少,能够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其次,互补型的并购。上一轮并购多是强强联合,为了扩大规模、扩大垄断、扩大话语权、扩大市场占有率等,但是,互补型的并购会更利于产业发展。再次,希望多一些产能、国际之间的并购,虽然我一直在强调国际间的并购要谨慎,但如果中国能够进行更多成功的国际并购当然最好,这样能加速国际企业间的交流,有利于中国企业在管理效率上进一步提升。这些条件如果产生了,这些事情真的发生了,下一轮经济增长是值得期待的,这会加速中国企业在一些方面的进步。但是到底会不会发生,也可能跟我们所预期的截然相反,特点和特征永远都是最后总结出来的,我们只能说期望。 (本文来源:网易商业频道 )
声明:转载上述内容,不表明证实其描述,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
返回目录